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2012-08-28 在塑膠醫院的終身學習


我必須再次強調:『塑膠醫院雖然是以「病人們」為中心的醫院,但是在塑膠醫院底下工作的員工可以得到更多非物質上的報償。』

在塑膠醫院大家都有飯吃。
「衣食足則知榮辱」,塑膠醫院滿足了員工基本的衣食需求。地下室的商店街提供食衣住行的基礎。我們沒有看到員工在塑膠醫院餓死,也沒有員工不穿衣服來醫院上班。

塑膠醫院賦予員工自由。
自由並不有趣,塑膠醫院員工擁有自由但不一定快樂,這種自由是背負責任的選擇。與其說這自由是權利,倒不如說是義務。這種真正的自由不是得以擺脫某種事物的自由(評鑑、工作壓力等),而是在於如何作為、以及堅守信念或是改變立場間做選擇的自由。在滿足評鑑的基本需求下,會議記錄由醫師們自由發揮其文采,護理師們打卡後自動自發回頭加班把工作完成。高層權力下放,避免像恐龍一樣,靠著小小的中樞神經系統來控制龐大的身軀,在面對環境巨大變化時卻一籌莫展。也因為這樣,在實施健保之後,塑膠醫院依然一間一間的茁壯,依舊維持可觀的營收。塑膠醫院採取最徹底的分權,讓知識工作者以「自我管理」的方式把事情做到最好。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在其《使命與領導》一書曾提到:『成功的關鍵要素是「責任」,也就是讓自己承擔責任,至於其它便會水到渠成。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位階,而是你肩負責任。要承擔責任,你就必須認真看待工作,並認知到:我必須在工作上成長。藉由專注於責任,員工會以更遠大的眼光看待自我。』塑膠醫院給我們的自由正是學習負責的起點。

塑膠醫院是個最優良的學習環境,學習醫療也學習和人溝通。
塑膠醫院的塑膠學習網讓員工在少少的工作閒暇時不斷精進自己。在這裡,員工從學前練習逐漸瞭解自身的優勢、從課程內容知道如何提升優勢、在五分鐘的最小學習時限裡明白自己的限制、不能提前通過測驗,這些都是不斷學習的關鍵。病人與家屬所見、所思、所相信、所渴望的事物,都被塑膠醫院視為客觀事實,隨處可見的院長信箱,讓大家親自得到病人與家屬身上的回饋,而不是去猜測他們的想法。

塑膠醫院不以營利為目的,教大家「永續經營」的方法。
在這邊,強調的是「利潤夠嗎?」高層時常會檢視是否累積了足夠的資源,以面對未來的成本、繼續經營的成本以及被逐漸崩壞的醫療環境破壞的成本。因為如果連損益平衡都做不到,便無法盡到社會責任。因為有了利潤,塑膠醫院才成為員工的優良雇主、國家社會的優良企業、社區的好鄰居。

塑膠醫院也教神學。
塑膠醫院員工的工作都是為醫院而效力,塑膠醫院是因工作而凝聚的人類社群。因為在這邊要面對許多有共同使命感而凝聚的工作夥伴(病人、家屬、其他員工),所以要面對人性,也要面對善惡,對神學有研究的人,將可在這邊有更透澈的了解。

塑膠醫院什麼都可以學。
大家因為醫學專業而聚集在此,可以寫論文學習生物、化學、統計學以及各式各樣的自然科學,寫多了還有豐富的實質獎勵,可以升講師、升教授。不可以用醫學解決的問題,則依靠管理,平日醫院要求的「自我管理」就派上用場了,而管理則是融合了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神學、哲學與數學。在這樣的環境磨練下,平凡的我們也可以做不平凡的事。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人本濟世,病患優先、勤勞樸實,深耕生根。」願與各位員工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