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2012-08-12 吾日三省吾身〈一〉:用管理與經濟學的角度看台灣醫療


每一個成熟的人都知道如何反省自己的過錯,不成熟的我退一步先從反省他人的過錯來練習:
1.      政大企業管理學系教授于卓民曾表示:『服務標準化比起製造業要難,製造業品質的標準化有客觀標準,而服務業的品質取決於消費者感覺,「消費者至上」這個觀念,我是打問號的,比較合理的方式就是付多少錢享受多少服務。』現今被當作服務業的醫療事業,醫療比較合理的方式也應是付多少錢享受多少服務,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給付不公平的健保制度吧?
2.      我們衡量醫療的方法是醫院評鑑,而不顧消費者主觀感覺,硬要把不能客觀來衡量的服務來量化,要如何才能說服人呢?
3.      工作不以營利為目的,就叫做義工。醫護人員大部分都不是義工,為何總是要醫護人員不以營利為目的、又限制其自由呢?
4.      所得增加而導致需求減少,或所得減少而導致需求增加的貨品在經濟學稱為劣等財(inferior good)。如果把健保資源當成貨品,那健保資源是劣等財嗎?
5.      當民眾在健保制度下對醫療的消費數量增加,醫療的邊際效用將會遞減,雖然有大量的消費者剩餘,但相對沒有價值,民眾會去珍惜嗎?
6.      要使台灣的醫療這種具有敵對性(rival)與非排他性質(nonexcludable)的共有資源(common resource)達到效率使用,常見的方法有使其成為私有財產、限定配額、使個人配額可轉移。首先,使其成為私有財產表示把健保民營化,當然沒有人願意做這很容易陪錢的生意。再來,如果限定配額如同使需要看病的弱勢族群更加悲慘。最後,若用類似使個人配額可轉移的概念,但不限制個人配額的最大值,等於加收大量的健保費。所以漲健保費是短期內不可避免的決定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