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2012-08-15 永遠站在病人這一邊 (讀書心得、摘要與期盼)


承諾,用心守護病人」裡面提到的是黃達夫院長與和信醫院的故事。而「永遠站在病人這一邊」是黃院長被天下文化邀請出版,名為「前進的思索」十本自選集的一本。裡面是黃院長在過去二十二年發表在報章雜誌的文章以及一些演講紀錄。裡面很多過去的文章,也有隨著時代變遷加上注釋。看完兩本書,感覺黃院長就站在我面前,感覺是這麼的近,雖然高雄塑膠醫院急診離和信醫院其實是這麼的遠。

「永遠站在病人這一邊」裡面指出很多從前就有的醫療體系問題,到今日仍然持續在危害著大家。很多問題大家都知道,但是都缺乏足夠能力與勇氣的人出現,拯救醫療體系、台灣民眾的健康。我可以感受到很多讀者會深受感動但卻很無奈,感動的是黃院長對健保、醫療品質、醫生的選才與教育等台灣醫療問題的因果了解很深,也把病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無奈的是似乎所有人都無能為力。

從黃院長的文章標題與內容的逐年改變,早期是諄諄教誨,到近年標題甚至用到「馬總統醫療政策本末倒置」「衛生署不務正業」這樣聳動的標題。可以見得,他對台灣醫療體系的加速崩潰越來越憂心忡忡。

「永遠站在病人這一邊」清楚表達出黃院長思想的輪廓與內涵:

黃院長診治健保:
健保一開始推行時,政府「先求有,再求好」的態度,因為急就章,七拼八湊的結果完全迷失了健保的核心精神。因為一個政策的制定,如果沒有經過思考縝密的規劃、周詳的策略盤算,加上必要的配套措施,成效不但不易彰顯,多半還會導致嚴重的新問題。

黃院長還指出健保的改革要成功,需要全民的參與。只有在人民、醫界與政府之間對於全民健保達成「要什麼?不要什麼?」的共識後,共同設計出來的制度才可能為人民買到「健康」,為醫療工作者找回「專業的尊嚴」。可以看到政府、醫界,民眾三方批評他方時都說得振振有詞,卻少見自我檢討的話語。如果政府、醫界,民眾三方都不能自省,健保的改善就沒有希望。

而健保迫使醫師無限量的看診,其實是最不負責任的醫療行為。制度的謬誤是一回事,令人感到羞愧的是,國內絕大多數醫師竟缺乏專業的堅持,屈服於惡劣的制度,更甘為醫院管理者所利誘,昧著良知

即使是屢屢獲得醫療奉獻獎的國外傳教士們,當年之所以能照顧偏遠地區的病人,除了愛心外,在台灣經濟困頓的時候,他們得依賴教會在國外募款送到台灣來,才得以維持醫院的經營。

所以全面實施論病計酬,不但可減少健保局病房費的支出,急、重症病人也才不會變成人球,護士與病床比也才會改善。但其前提是,改革支付制度,提高支付標準。

面對當前健保的問題,其根本解決之道是:
1.       改變健保財務的結構;
2.       建立一個可長可久,有主動更新機制的制度,以教育優秀的醫事人員,同時建構高效率又能創造醫療價值的執業環境為其核心價值;
3.       在改造全民健保制度的同時,在其基本設計內加入降低疾病負擔及確保品質的機制。

黃院長認為醫院管理就是品質管理:
「半夜排隊掛門診」與「急診床排到大廳」是台灣的諸多醫療奇觀之二。兩者都凸顯了台灣的醫院經營管理問題。各公私立醫學中心不用心去改善急診病人的候床問題,容忍急診處像菜市場一樣擁擠混亂,卻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去設立五星級的高科技健檢、美容塑身中心。顯然,賺錢才是醫學中心的優先考量。

這些醫學中心想到的方法光是開會,上課談論醫療品質、病人安全,卻沒有在醫院的人力結構上做任何的改變,其實成效很有限。每當吃錯藥、開錯刀這類錯誤的發生,往往是無心之過,而且可以經由建立標準作業流程來預防。當發生這類事件時,犯錯的醫師、護士固然要自省,但不應懲罰個人,而應從組織系統的檢討、流程的修正著手,而醫院要為錯誤的發生負全部責任。

黃院長指出醫院評鑑需先做好全面的改革:
如果醫院評鑑不先做好全面的改革,則不但無法促進醫院進步,還可能變成阻礙進步的最大絆腳石。如果醫學院、醫院必須為了評鑑而疲於奔命,甚至造假作弊,就表示他們平日的作業必定有所偏差。只有當評鑑制度的目標、醫院的經營目標與專業人員的工作目標都是以病人的權益為最優先的考量,同心一致追求病人安全及醫療品質時,跨部門、跨領域的合作才可能實現,否則再美好的理念、再完整的規劃,都將只會停留在口號和書面報告上,勞民傷財,且永遠無法真正發揮功能。

黃院長描述心中的理想醫師:
黃院長表示要當醫師先做正直的人,把病人之需當成己任,醫療志業需要百分之百傑出工作者。

黃院長提出了敏感度:『決定一位醫師是否優秀的準則,應是人道主義的敏感度。我所謂的敏感度是與對音樂、詩詞、繪畫與建築等的欣賞能力類似,對聲音、顏色、文字與形象有深度的感受,而不只是察覺出它們的存在。唯有經過我們內心去體會所滋生的美好感覺,這些有形的物質才能變得無價與永恆。所以,去區分卓越與平凡、健康與病痛、情況的好轉與惡化,能洞察極微妙而非形之於外的現象,這就是敏感度。』

總之理想的醫師應具備:
1.       專業的素養,需要有能力快速的學習。還有區分卓越與平凡、健康與病痛、情況的好轉與惡化的敏感度。
2.       人文的關懷,有同情心與愛心,願意將病人的福祉視為自己的責任,還有服務社會的公益心,是一位人道主義者。

當我們和病人維持良好的病醫關係時,病人的回饋就會帶給我們力量,與同僚密切合作,互相幫助,就能容許我們維持合理的私生活,我們才有可能亦步亦趨的去達成做為醫療工作者幾乎永遠無法完成的無窮盡的責任。而追求醫療過程的完美,就是一種成就與享受。

黃院長不客氣地說,當今台灣醫學教育最大的缺憾就是我們選擇教師與學生的條件都錯了,加上學習環境不友善,課程內涵也落伍,所以,醫學教育的成效當然不彰。甄審委員本身必須深信人格特質的重要性,而且,本身必須具備「好」醫師的條件,才可能有鑑別「好」醫師特質的能力。當今在台灣要培育優秀的醫療專業人才,必須從選對的人(包括老師和學生)開始,再用對的方法,教對的東西。至於什麼是對的人、什麼是對的方法、什麼是隊的教育內涵,則又是一門大學問了!這些都更需要教育界嚴肅的討論、辯論,然後達成共識。

我個人的看法:
我發現「永遠站在病人這一邊」一書裡面提出很多看法與批評。的確政府、醫界,民眾三方都不能自省,健保的改善就沒有希望。健保的改革要成功,需要全民的參與。但是台灣「爛到根」的醫療體系,短時間要達到黃院長的目標可能希望渺茫。我認為本書的修為非一般人所能達到,可把此書視為「醫學倫理的聖經」、「醫師修為的心經」。大家難免對黃院長有所批評,認為他過於理想化,和信醫院也曾有過不好的示範。但是以宗教的角度來看,我們就可以釋懷了。畢竟指責經書太難達到、宗教信徒不道德什麼都不會改變,只會讓邪惡的一方繼續猖獗。

比較可惜的是,急診也是醫療不可或缺的一環,黃院長曾表示:「和信醫院是專科醫院,所以不可能有侵入性心臟內科、心臟外科或創傷外科的醫師和設備。為了要維護病人獲得即時照護的權益,不願看到病人誤以為任何醫院都有能力處理所有的急診問題,而耽誤了急救的黃金時機,造成令人扼腕的遺憾。」我們可以理解、體諒和信醫院沒有急診的理由,但是如果黃院長能以自身的美國經驗提供晚輩急診的改善方法,進一步發揮影響力讓更多醫師了解急診,我相信對所有民眾來說都是天大的福分。

我所擔心的是,如果要精緻化台灣的醫療體系,短期內許多的病人將滯留於像菜市場一樣擁擠混亂的急診。我知道黃院長很不喜歡「因應」這樣消極、被動的用語,認為不論健保制度怎麼樣,還是可以堅守原則,朝著目標前進。但是急診不得自由選擇服務對象(美國醫師行事準則),也只好用「因應」一詞。很明顯的,台灣的急診醫師數量不足以「因應」這樣的變化。如此一來,急診同仁勢必陷入被動,我們需要經過思考縝密的規劃、周詳的策略盤算,加上必要且「明確」的配套措施。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謝炎堯曾表示:「台灣盲從美國的急診專科醫師制度,應嚴肅檢討改善措施,敬請馬總統重視我國急診病人的緊急求醫權益,立即指派一位政務委員,組成專案小組,邀請衛生署署長、研考會、教育部醫教會、各專科醫學會和各級醫院協會負責人進行調查,組團到新加坡、香港、日本、英國和美國考察急診醫療制度,整頓台灣的急診醫療。」

最後,我希望能有更多像黃院長這樣充滿熱忱的醫界前輩能夠站出來,集結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在儘可能的短時間內,改善整個醫療體系。至於台灣的急診改善,也歡迎謝炎堯副院長來急診實際體驗。沒有體驗就沒辦法了解。沒有當過病人也很難僅靠敏感度體會病人真正的問題所在。畢竟放任這樣的醫療品質,每一刻都是罪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