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2012-09-26 醫療完全崩壞不會發生?


最近愈來愈多的新聞與媒體開始大量注意到台灣醫療崩壞的事實,還有不少商業雜誌封面都以此為主題,可以知道「醫療崩壞」以成為不得不忽視的社會現象。醫療不是一直在進步嗎?大家的平均壽命也愈來愈長,民眾覺得健保很好用,政府也以此為傲,但是卻一直出現「醫療崩壞」的聲音。「醫療崩壞」是怎麼發生的呢?

可以發現,民眾看病頻率愈來愈高,全民健保的不當制度提供我們錯誤的目標,要求為醫療而醫療,鼓勵瘋狂看病,讓醫療環境必須為了滿足我們的便利而被蹂躪剝削。民眾覺得生病越來越不會好,看個病要看好多次,自然醫療是沒有進步,醫護人員也高喊「醫療崩壞」,那高漲的健保費是到了哪裡去呢?「醫療崩壞」的始作俑者在哪?推理小說告訴我們,有動機的人不一定是兇手,但是兇手幾乎都是有動機的人。台灣健保固然是讓一些以前因為經濟問題而難以就醫的人得到很大的幫助,但對健保局的官員的生計也是極有助益的,也對政治人物的選票提供了基本的保證。「醫療崩壞」的兇手,不證而自明。

再來,民眾會有個疑問:「崩壞在哪裡?有這麼嚴重嗎?究竟會演變到怎樣的程度呢?完全崩壞到底不會發生?」偏遠地區的病人找不到醫生醫,那是不是住台北市區就好了嗎?我們處於民主社會,偏遠地區的病人是自己要住在那邊的,醫護人員也是自己要選的工作,不爽不要住,不爽不要做,對吧?現代經濟學告訴我們供給和需求會隨著時間而逐漸平衡,就像景氣循環一樣,會回到常軌的吧?

現在,「醫療崩壞」的聲音開始出現,是不是如石崇良醫師所言:「台灣的醫師不適用《勞動基準法》,就算每周工時200小時 ,也不違法。」或是前衛生署署長葉金川所說:「醫院也可以自行建立制度保護醫師。」這樣就沒問題了?醫療人員可能可以共體時艱、發揮醫德幫助健保共渡難關吧?

其實,醫療資源就像石化資源一樣,醫療人員與醫學的發展都是需要經年累月的耕耘慢慢成長,就像石油和天然氣需要長期的地質作用才會產生。一些不肖人士濫用醫療資源,就像現代社會大量使用石化資源。我們知道傳統石油隨時或是已經跨越產能最高峰(peak oil),但是非傳統液體燃料的產能也確實在增加,因此很難預測「傳統石油加上非傳統液體燃料」何時會跨越產能顛峰(peak liquid fuel)。「醫療崩壞」的聲音就像到達了石油產能最高峰(peak oil),醫療人員血汗的產能也確實在增加,何時會跨越總產能顛峰呢?醫療完全崩壞就像是能源完全耗盡,會不會發生?什麼時候發生?沒有人能明確給個答案。當醫護人員都出走之後,能不能找回他們的熱情和技術?這也是沒人給我們答案。

總之,台灣人民將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看是要提高對醫療的支出預算或是接受健康變差以及平均壽命縮短,或是找出「醫療崩壞」的兇手給予適當的制裁?世界末日會不會在近期發生這很有爭議,但是「醫療全面崩壞」的日子給人的感覺是已經近了。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2012-09-25 Ben & Jerry’s 冰淇淋


高雄大樂有賣Ben & Jerry’s 冰淇淋耶,一桶(473ml)要價189
這又是一個體重的新威脅,不可不慎。
我買的是Chocolate Chip Cookie Dough口味的。
它外觀用很突出的色調、濃濃的美式風格來包裝。
可惜有點像是寵物食品(個人意見XD)。
不過看到標價就知道一定是好物。

官網上關於這口味的歷史:
We knew we were onto something big when we made the world’s first Chocolate Chip Cookie Dough ice cream in 1984. It took us a while to iron out the details, but in 1991 we finally rolled the world’s first Dough - in pints - out the door & into ice cream history. Today it still reigns among our all-time most popular flavors. Enjoy!

它跟我的歷史一樣悠久。

一起購入的還有Starbucks的咖啡口味
放在餐桌上感覺很好
很甜、很有罪惡感
Ben & Jerry’s 冰淇淋以前台灣好像買不到,地球快毀滅了,要享用請趁早?

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2012-09-24 醫療崩壞!沒有醫生救命的時代 (讀書心得)


今天早上總算騰出時間撥空到書店買書,下午就一口氣把《醫療崩壞!沒有醫生救命的時代》啃完。這本書可以讓愈來愈多的民眾聽到,有許多醫療人員挺身而出,來為台灣逐漸崩塌的醫療環境發出聲音。醫勞盟為醫療環境的付出充滿用心與感動,更以社會表率的身分提出建言。唐朝孫思邈於《千金要方.候診》有云「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正是這本書可以見到的偉大情操。

「醫療崩壞」是每個關心台灣醫療的人都知道的事,這本書是由許多醫勞盟先進的文章共同彙整而成,不同作者都有自己描述的方式來為此現象提出解答。大體而言,本書的主要脈絡大概是以下七點:
1.       全民健保制度與醫院評鑑造成許多弊端,造成醫療資源用於錯誤的地方、讓病人受到的醫療品質逐漸流失。
2.       醫護人員工作環境與文化造成的過勞,加上缺乏勞基法或是其它法令的保障。醫護人員犧牲自己的健康和家庭生活,甚至犧牲了性命。
3.       從台大愛滋器官捐贈事件到柯醫師彈劾事件,以及邱小妹妹人球案到童綜合開腦名醫案,可以得知社會把往往醫療制度的缺失歸咎於個人、而漠視病人安全的提升。
4.       政府與民眾不瞭解醫療的價值與複雜性,而用自己的觀點來指責醫護人員、傷害醫療環境,政府用錯誤的政策來掩飾缺失,引導媒體與大眾把矛頭指向醫護人員。
5.       不合理與不公平的醫療糾紛一再發生,造成天價賠償,而醫療相關法令與醫事鑑定也不夠完善。
6.       媒體的不友善與不重視。
7.       綜合以上原因造成的醫護人才出走。

台灣醫療的困境很難簡簡單單地說明,好讓一般民眾去瞭解,更何況這是一本文集,裡面有著不同的寫作模式與描述方法,能整理成一本脈絡分明的書實在令人激賞。我們可以看到蔡秀男醫師融合了自己法律專長的精采論述,也可以看到亮亮醫師用平易且動人的文字描繪問題。醫勞盟的各位先進在這本書為「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燃燭光」的理想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雖然有些地方用字不免流於少許的情緒化,但都是出自對醫療的付出與關懷的感嘆,如果能稍加修飾會更完善。另外希望能加上一開始文章寫作的日期,這樣對往後的讀者瞭解此時的時空背景更有幫助。還有封面或封底可以加上清楚、簡要的醫勞盟網址,藉此和社會不同領域但同樣關心台灣醫療的人們共同來討論,會有更突出的表現。在此,期待醫勞盟的下一部作品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

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2012-09-23 紳士無所不在


這是個人情味豐富的地方,生活在一起的周遭經驗影響著每個人,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是社會的靈魂。說我們受到社會文化影響,就是受到每個與我們直接或間接接觸的人影響。

做人做事往往受限於社會的規範。規範就是對行為適當與否的要求。我們不能隨心所欲的創造新的制度,因為受到既有制度的限制。但是有些具有影響力的人可以無視這些制度,創造自己獨有的價值觀與文化,進而將意志力和誘惑感染給他人,改變他人被社會給與的自制力。這種人常被稱呼為「前輩」、「先驅」、「革命家」。這些人因為心地善良加上舉止優雅,我都用「紳士」來稱呼他們。這種「紳士」到處都看得到,只要用心去體會,會發現其實處處都洋溢著「紳士」的蹤跡。

「紳士」會藉由三種模式,來導致我們社會化的大腦受到影響而跟隨意志。第一種是讓我們無意識的模仿「紳士」─這可是美的象徵。當我們開車或騎車遇到紅燈或是其它限制時,「紳士」會帶領我們突破交通規則的障礙,讓我們行車路線也將充滿藝術的痕跡。當我們找不到垃圾筒時,「紳士」會幫我們建立起垃圾堆,我們手中的飲料罐與髒污的衛生紙將可以重回自然的懷抱。

第二種是我們的大腦因為感染「紳士」的情緒而迷失。這自在的心情是優雅的、是放浪不羈的。「紳士」上路不需要名牌的安全帽或是昂貴的名車來陪襯,他們甚至不需要安全帽、安全帶、後視鏡這些庸俗的種種,他們的肉體將是花草樹木的安全氣囊,和大自然融為一體。有了「紳士」做先鋒,我們將不自覺地跟著動起來,恐懼和道德將不再限制我們,我們將像英勇的士兵,不斷進行無數的搶灘行動。

最後,當看到「紳士」沉溺於放任的誘惑時,我們的大腦也會隨之解放。「紳士」代表著任性意義的自由,他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在自己所行經的道路上自主地追求挑戰生命的權利。雖然「紳士」的行為總是遭到衛道人士的非議,但還是無私地帶領著眾人去行使自由,讓政府與資本家無能為力。在失業率攀升的今日,「紳士」也帶領著大家無視空間與通貨的限制,找到了簡單維生的方法。

擺攤的紳士,喝了再上
善用「自我覺察」、「自我關懷」以及「記取真正的重點」這三個方法,才可能不隨著「紳士」起舞。我們不需要嚴格控制自己內心對「紳士」的討厭感受,也不要輕易順從「紳士」這樣脫序的行為。如果說真的有對抗「紳士」的秘訣,大概就是「專注」,也就是訓練大腦辨識自己何時在做選擇,而不是在不經意的狀態下做決定。在精神充足、不受酒精與藥物影響下,再上馬路,是對自己、對他人生命財產最佳的保障。而在其他地方看到「紳士」也要用關懷的心對待自己與所有人,把每件事冷靜地分析,不只觀察任何行動的立即影響,更要看較長遠的影響;不只追蹤對某個群體產生的影響,更要看對所有群體造成的影響。

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2012-09-22 高雄塑膠醫院的急診門禁管制



最近高雄塑膠醫院急診在往兒童大樓和醫學大樓這兩個急診主要走道﹝樓梯1與樓梯3旁邊﹞,開始實施門禁管制,需刷卡進出,如上圖所示。 

門禁管制的目的是避免閒雜人等隨意進出急診,可以讓急診環境稍微提升一點品質。如此的管制方式,對於A側和急診之間的往來並沒有顯著的影響,因為沒有刷卡要從急診到A側醫學大樓的話,改選擇繞路從急診X光路口進出會路程也沒有差多少,大概就是多走幾步路而已。但是對於沒刷卡的人,急診和B側兒童大樓的往來就變得很複雜,從急診要往B側兒童大樓就必須經由樓梯2到別層樓,再從樓梯1或是B側的其它樓梯或電梯出來,或是直接走出急診大門入口,由室外繞行。

門禁管制主要是減少經由急診,在A側醫學大樓和B側兒童大樓往來的閒雜人等。「訪客汽車停車場」主要在急診大門入口偏A側, 但由於要到B側也可以從兒童大樓其它門口進出,也比較近,所以對於「訪客汽車停車場」來的閒雜人等影響不大。而「訪客機車停車場」則在地圖B側上方,訪客從機車停車場走路來,是在B側的樓梯1前面的地方,如果要前往醫學大樓就會因為門禁而必須繞路。減少在「訪客機車停車場」和醫學大樓之間不必要的通行就是門禁管制主要發揮效用的地方。

有人提出這樣會造成許多人的不便,不算塑膠醫院的員工的話,對於到急診的訪客其實不便之處是有限的,但像是如果從急診進來找已經移到第三觀察區的親友就變得很容易迷路(第三觀察區位於樓梯1走上去三樓的地方),要搭電梯就必須經由地下室或是室外而行,對行動不便的人就真的有些困難。

所以需要的配套措施就需要清楚的路線標示,以免一些人在急診迷路,反而不利於急診通道的暢通。像是「訪客機車停車場」到醫學大樓的建議路線,還有從急診到第三觀察區的建議路線,這些都是必要的。相信以「要做就做最好的」為目標的塑膠醫院將會於很短的時間內改進。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2012-09-16 Q&A -2 特休我拿來做什麼?


Q:特休拿來做什麼 (2012/09/01~2012/09/16)?
A
1.       和同學以及朋友見面:
接觸在不同領域中工作、研究的朋友與同學,擴展一下自己的視野。大部分的人用旅遊來擴展視野、放鬆心情,我是先選擇比較經濟的方式,找朋友聊天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只是對不住耐心聽我嘴砲的朋友,感謝他們包涵我用詞的粗糙。
2.       看了一些書:
大部分沒什麼內容,算是放輕鬆看的閒書為主,順便可以刺激一下想法:
Ø   28歲前成為超級搶手貨的人脈術
Ø   20幾歲決定男人的一生
Ø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Ø   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
Ø   賽局理論:描述性的賽局理論教科書
Ø   怪咖時代
Ø   大停滯
Ø   為什麼有錢人都用長皮夾?
Ø   哈佛最受歡迎的行銷課
Ø   其它:一些近期的商業雜誌
3.       開始拿新聞做一些思考再參考網路上的評論做檢討:
練習寫一堆沒啥內容的文章,社會離我還是有段距離QQ
4.       增加身體質量:
為了避免每次特休都倒楣的詛咒,吃了很多很營養的東西,儲存一堆熱量、蛋白質。
5.       再次確定人生目標:
從部落格做為起步,用來培養人脈、瞭解別人的想法、鍛鍊邏輯思考能力、增進表達的能力、發現自己缺乏的能力、加強自己的優點。

回答一下在《臉書故事館》裡面王文華當老闆面試的問題吧:

Q:有沒有女朋友?
A:我還不夠成熟,不具有足以負責任的肩膀,也想先專心創造屬於自己的事業。
       短期內沒有預定交女朋友的行動。

Q:你去過最好玩的地方是哪里?
A:我喜歡出去玩,但是我希望能夠在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有目標的到夢想的地方玩。
       只要是有朋友的地方就是最好玩的地方。

Q:那你吃過最好吃的東西是什麼?
A:我立志成為美食獵人,正在完成我的全餐菜單。
       目前只有孫山東家常麵的牛肉麵列入我的菜單。
台中孔廟附近必吃的牛肉麵
Q:會做菜嗎?
A:本人對於料理部分是外行,身為美食獵人,目前也正在尋找搭擋中。

如果是這樣回答,王先生會錄取我嗎? 宅到爆表了呀。

2012年9月15日 星期六

2012-09-15 世界正在劣化,我們卻不知反省、不切實際


我們的資源越來越少,簡樸的時代早已開始。Tyler Cowen在其著作《大停滯》所言極是:『其實從1970年代開始,你我的平均薪資就已經出現大停滯!,這場長達數十年之久的「經濟大停滯」,還沒結束。因為,全球經濟已經來到空氣稀薄的「科技高原」─科技創新腳步放慢,所帶來的經濟果實早已不再甜美!』

貪心
過去科技的高成長,讓大家都習慣貪心,人們付出的太少,要求的卻太多,不斷壓榨地球的資源。但其實,真正的未來不如預期的未來美好。要知道:「除了大自然的免費恩賜之外,我們取得的每一樣東西,大都都必須以某種方式付出代價。更何況,大自然的恩賜已經被過度濫用。」人們開始抱怨,看到的只有缺點,而缺乏對這世界的關懷。就像有些人繳了少少的健保費,生了小病卻要求貴賓般的服務,在急診大吼大叫。也有人在百貨公司門口排幾小時隊拿贈送的早餐,卻因為免費早餐看起來不怎麼樣而抱怨連連。民眾只知其一而未就整體性去探討,政府亦如是。

指責
人們不願承認自己的謬誤,往往透過指責來轉移焦點。在這樣的共犯結構裡,大家都是兇手,但是大家必須找出一個犧牲者來接受批鬥,免得自己受到良心的譴責,好像找到一個人來承擔,經濟就會好轉。人們找不到好工作,所以指責政府,政府就算找到好辦法,也改變不了資源逐漸匱乏這根本。政府找了一大堆所謂的專家來拼經濟,這些專家就是「臨時演員」,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當犧牲者平息大家的怒火。

欺騙
因為大環境不好造成政策效果有限,所以欺騙比好的政策更能獲取選票。因此,透過欺騙來賺取暫時的支持,就往往是任期有限的政務官賴以維生的方法。這種方式就像是最近陳小弟弟溺水的新聞,同行的小孩子,不但沒有救人,還因為害怕被罵,選擇隱瞞,把他的東西往溪裡丟,互相約好不能說,假裝沒事,照常上課。結果就是白白錯失了黃金救援時間,讓陳爸爸失去了寶貝兒子。

Henry Hazlitt在其著作《Economics in one lesson》指出經濟學的藝術就是:「不只觀察任何行動或政策的立即影響,更要看較長遠的影響;不只追蹤政策對某個群體產生的影響,更要看對所有群體造成的影響。」很明顯的,經濟不能用「拼」的,是要經過仔細的探討,需要長時間去經營,而不是頭痛醫頭這樣的短視近利的方式。政府對大趨勢無能為力,政府能做的是就是一方面避免最嚴重的後果,一方面減少多餘的政務組織的浪費,並透過「良好的溝通」來爭取人民的信任。貪心、指責到欺騙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我們還是需要謙遜地接受勤勞樸實的生活,並從中獲得心靈的充實才對。

2012-09-15 從簡化開始的壞影響


美國社會學家C. W. Mills 曾提出「社會學的想像」,是指我們生活周遭經驗與社會生活世界關連在一起。也就是說,個人的在社會上的定位與價值觀會與社會整體有所關連。小時候我們受家庭影響,進入社會被整個環境影響。小時候父母會幫我們找尋目標,步入社會之後,社會代替我們的父母,我們被塑造成可以合乎社會的要求與期待的角色。社會可以影響人的行為與思想,人也可以去改變與創造社會與制度。

教育的普及讓我們學到了各式各樣的學問,網際網路更加速了知識的傳播,大家很輕易的獲得了「片段」的知識。「片段」的知識是多麼誘人的、容易接受的,我們學得愈多這些「片段」就愈喪失深入的思考。世界快速變遷讓我們被迫採取簡化的思考模式,讓我們雖然很快接受到全世界來的消息,眼光卻只注意自己的周遭,也接受了僅給「片段」資訊的媒體。

人們從經濟學得知如何極大化自己的利益,但是卻不想負相對應的責任。政治人物只管自己任期內的事以及選票,老闆也只管自己企業的利益,民眾只管自己的薪水。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人類無窮盡的慾望慢慢無法被滿足,但是思考已經被簡化,大家只專注眼前的短期利益,而不一起找出「賽局的合作解」去突破這樣的「社會困境」。

全球化、教育、醫療、網際網路的進步讓大家養成「吃到飽」的心態,但是科技與創新缺乏大突破,思考又陷入了簡化的壞影響,這樣的美好的時光逐漸消褪,人們卻沒有辦法因應這樣的變化,也不願意承認這樣的事實。

今周刊821期的《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一文指出,清大經濟系畢業生因為在台灣工作兩年,存不到錢,身上還背著三十幾萬元的學貸,所以到澳洲為了賺第一桶金去當臺勞。他表示:「台灣人均GDP大概僅澳洲3成,而泰國的人均GDP也是台灣的3成;所以台灣人到澳洲當台勞,就有如泰國人前往台灣當泰勞,而在澳洲人眼中的台勞,就跟台灣人眼裡的泰勞一樣。」

而我們的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認為:『這名清大畢業生的行為僅是「個案」,年輕人也許只是想要冒險,多嘗試各類型工作。』教育部長蔣偉寧則說:「職業無高低,但建議出國可多拓展視野,不要只為了賺錢。」當然的確是有去國外工作學習不同文化、體驗不同環境的人,職業無貴賤也沒不對。但是如此的「態度」會讓人只注意到「個案」,而沒積極去檢討這名清大生在台灣找不到好工作的原因。好工作必須能讓人從裡面得到利益與成就感,對家庭的生計有幫助、對未來的發展有提升、對社會的進步有貢獻。我們教育訓練的高材生沒辦法發揮所長,一方面是世界改變得太快讓我們無法因應,一方面就是國家教育失敗的證明。少少的例子我們可以叫做「個案」,人越來越多就變成「常態」,這樣的情況不代表清大畢業生沒有能力,應該是與整個台灣社會的結構與型態有關係。

教育部應該拿出證據證明這只是「個案」,並且提出具體、有效的政策來防止,而不是僅僅提出一些「片段」的口號,這樣政府豈不剩下「名嘴」的功能。當政府對於危機簡化地思考,媒體對於現象也簡化地報導,民眾對於政府與媒體又採取姑息和不積極的態度,在全球化的賽局裡,我們將持續成為輸家,並且享受勞動的美好。

參考資料:
  1. 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            http://tw.mag.cnyes.com/Content/20120912/bee74b7bb9594276bc19d42e03d2ec56.shtml
  2. 清大畢業生澳洲當台勞 教育部次長:可能只是想冒險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913/102401.htm
  3. 清大畢當澳屠 教長:別只為錢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209130065.aspx


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2012-09-12 醫師告醫師─媒體以及醫界大老給我們的啟示


婦產科名醫張少萌為父討公道》仁愛醫院醫師林文允 誤診判刑確定:『婦產科名醫張少萌的父親張獻璋,因胸痛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時,遭急診室醫師林文允誤診死亡,最高法院依業務過失致死罪,將林文允判刑五月確定、可易科罰金』

我要說的是:「看文章、看一件事很多人都常常被部分的陳述給誤導,而做出錯誤的判斷與推論。」看新聞常常是很痛苦的,因為得到的資訊很有限,會讓人越看疑問越多,但是如果你只看到部分的資訊卻沒經過縝密的思考就容易掉入陷阱,更何況這些資訊不見得是真的。久而久之,這些錯誤的資訊會讓人喪失對是非對錯的判斷性,產生了錯誤的價值觀。

首先,這是篇新聞,在最前面有標示出〔記者項程鎮、邱紹雯/台北報導〕,就表示這是媒體工作者提供的資訊,記者提供的陳述可能部分是對的也可能有部分是錯的,假如是錯的那也不一定是記者刻意誤導,可能是記者本身也被誤導,也可能是有其他人去修飾這篇文章。像是Johan Stenebo在其著作《IKEA的真相》就有提到:IKEA創辦人Ingvar Kamprad都會對外承認自己有「讀寫障礙」、「酗酒問題」,藉此當障眼法,這麼一來就不必碰觸到任何真正的問題。但是Kamprad其實跟「讀寫障礙」、「酗酒」扯不上邊。總之,我們看到的資訊,常常就是精心修飾的產物。

讓我們來看看同一篇新聞的最後三段:

1.       『張少萌表示,他的兩兄弟和他共三人都是醫師,他的兩個兒子也是醫師,父親發生誤診送命時,本想大家都是醫師,只要對方認錯就算了,沒想到對方不但不認錯,還誣指陪同父親就醫的母親,不願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字,才耽誤開刀,案發至今六年,母親每天在神桌前祭拜時都會流淚啜泣,讓他到現在都不敢把父親的遺照供出來。』
l   判決書記載:『根據急診護理紀錄所載,認病人在205分許,已開始出現血壓不穩定之情況,並已有量測不到血壓的情形,且已出現血酸情況,而依心臟科醫師之證詞,手術前提是要有一定的心跳,因病人經急救後仍一直無法維持心跳,以致無法進行後續的心導管手術,顯見病人後續無法進行心導管手術,與病人家屬遲未簽署手術同意書並無相當因果關係。
l   綜合來看,假設新聞、判決書、急診護理紀錄都無不實的記載,我們可以得到的結論是:「仁愛醫院林醫師有指出病人的老婆不願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字,有延誤開刀,但是這點不足以對自己被告做出有利的辯解。」
l   所以這段文字,有很大的機率,僅僅是林醫師身為被告提出的解釋。而「病人妻子每天在神桌前祭拜時都會流淚啜泣」這件事只能表示病人妻子可能受到很大的心理影響,這與「林醫師是否有醫療上的疏失」之間看不出很直接的相關性,如果懷疑「林醫師是否有傷害到病人妻子的心理」這部分就又是另一回事了,也不知道這是在法庭說的還是在其它地方說的,用「誣指」這詞就顯得有失公正。
2.       『庭訊時,林文允主張,九十五年五月五日下午一點十五分張獻璋到醫院掛急診,當天下午五點多他曾到病床前看張獻璋,並問他有無不舒服,他說沒有,何況張少萌也是醫師,卻當天下午四點半就離開急診室,顯見張獻璋當時病情穩定,並無重大不適;張少萌則反駁說,他的婦產科診所有病人,他需回去看診。』
l   這裡林醫師說自己有在17時到病床前看病人,卻指出張少萌在稍早的時間離開急診,想用張少萌離開急診來解釋就不通了,這對他除罪一點都沒幫助都沒有。
l   這個段落給人的感覺就是隱隱指出林醫師在辯解,加深讀者對林醫師的負面評價。
3.       『合議庭採信張少萌的主張,認為林文允未對張獻璋迴診以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只對張獻璋進行生命徵象檢查,直到張獻璋發生抽搐、意識昏迷前,都未主動迴診張獻璋,也未查看護理紀錄,及會診心臟內科醫師,害張獻璋因心肌梗塞死亡,顯然延誤病情。』
l   林醫師在前段說自己有在17時到病床前看病人,但是可以在判決書發現,當時護理師們可能恰巧在交班。只能說林醫師可能因「急診醫療系統問題」可能護理師恰巧在交班沒有辦法陪同,而病人又說自己沒有不舒服,因此自己沒有和護理師多提。
l   在判決書上,可以得知病人老婆表示:「被告於5 點時走過去,我先生有看到,很高興,叫被告,說很不舒服還痛,被告走過來哼一聲就走掉了,我等了半小時也沒有回來。大概5 點半到6 點之間,我有去急診室找被告,但被告不在,護士告訴我被告說7 點半要再檢查,我有跟護士說我先生痛。我先生要去檢查時,我又跟護士說他還痛,護士表示檢查後再找醫生等語。」
l   可以明顯發現林醫師與病人老婆證詞雖有互相矛盾,但17時林醫師有迴診是大家都同意的。「主動迴診病人需要多頻繁」,「急診醫師是否要隨時查看護理紀錄」這兩點都是「急診醫療系統問題」。這篇文章卻以「未主動迴診病人,也未查看護理紀錄」來指責醫師,不管是否為記者之本意,都讓醫療工作者感到辛酸。

「辯解」寫成「誣指」、把林醫師自己邏輯上的小失誤拿來作文章、把「急診醫療系統問題」歸咎於醫師一人,可見得這新聞最後三段的立場不是很公正。這樣一步步地讓林醫師成為新聞讀者的責難對象,我們卻只能對新聞媒體的水準不足感到寒心嗎?是否沒人會去要求新聞媒體對於此不實指控來道歉?看新聞常常是很痛苦的,除了得到的資訊很有限之外,還會對自己、對社會表示無力。

新聞媒體的水準不佳,那就來看醫界大老的投書吧:

和信醫院謝炎堯副院長對此在《急診醫師被判刑的教訓》一文表示:『美國建議民眾胸痛超過二十分鐘就要看急診,專業指引要求病人抵達急診五分鐘內要施行心電圖檢查,然後抽血檢驗是否為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如果不明確,一小時和六小時後要再作檢查,顯然急診醫師因為訓練不足而犧牲人命一條!』

「呼籲衛生署應規定要完成內科、小兒科或外科住院醫師訓練,考取內科、小兒科或一般外科專科醫師執照後,才可以接受急診專科醫師訓練」這最後一段可能是謝炎堯副院長想表達的文章重點。扣掉「急診醫療系統問題」,其實林醫師的問題主要可能是在溝通不良,這跟有沒有拿到內科、小兒科專科執照以及急診專科訓練年限無必然關係。我們醫界晚輩希望能學到的是已有「內科專科執照」的副院長倘若身處在同樣的醫療系統底下,假設17時病人真的說自己沒有不舒服,而副院長身為住院醫師,會怎麼樣來處理避免犧牲人命?也看到有網友指出仁愛醫院林醫師也是受過內科專科訓練的(這我未查證)。是說拿到了專科執照就不會溝通不良了嗎?

看到很多人對副院長的批評,本人深感痛心,發現到副院長和醫界許多同仁也有溝通不良的問題。急診專科醫師的訓練可能需要改革,新聞媒體的水準也需要改革,但是副院長和醫界同仁的溝通可能也需要改善吧。


參考資料:
  1. 《婦產科名醫張少萌為父討公道》自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sep/11/today-taipei5.htm
  2. 判決書:http://www.thamd.org.tw/data/Criminal98MS7.pdf
  3. 《急診醫師被判刑的教訓》- 和信醫院謝炎堯副院長: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sep/12/today-o3.htm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2012-09-11 當我們不再想拼、想奮鬥


小時候的我們都有許多夢想,隨著夢想的增加,達不到的夢想也越多。在人生無數賽局的洗鍊下,我們也愈來愈理性,像是「一個打十個」這種衝動,我們不用去做就大概心裡有個底,更是覺得「打倒健保」、「消滅政客」遙不可及,因為害怕失敗而退縮,妥協是人之常情。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更可以體會到『不顧一切努力向上的「過程」往往比達到目標和規劃這「結果」還有價值』,為了理想而深入險境的「過程」,讓我們認識了更多的同伴、戰友,因為這些朋友讓我們更幸福。醫生不會因為當醫生而幸福,但會因為幫助人們、和朋友並肩作戰而幸福。

以往的我們為達到「結果」,所以才會在人生的旅程上衝刺,但因為社會汙濁的空氣讓呼吸亂掉了,隨著性格的成熟穩重讓腳步慢了下來。慢下來不一定是壞事,反倒讓人可以看清楚環境,發現新的道路。「挑戰」的人生和「安逸」的人生都各有好壞,看你適合哪種而已。

我們有幾條路:
醫勞盟生日快樂
  1. 換個方法或是把原本大的目標和規劃分成好幾部分,一步步達成小部分:像是醫護人員自己無力對抗大環境,就從小小的力量匯集而成大力量,成立「醫勞盟」,從網路、遊行到出書,讓大家看見、讓大家發現。醫勞盟表示:「如今我們醫界就要由醫勞盟站出來要求醫療改革,以醫療界基層員工的角度出發。我們要以醫師專業素養的利他精神,用全方位的視野,來探討與解決台灣醫療界所遇到的困境。因為醫療崩壞之後,沒有一個人可以獨善其身,當然影響最深的還是弱勢族群,醫師獨善其身已久,這或許也是我們贖罪的一種方式。(摘自醫勞盟臉書 )
  2. 放下執著,目標不可行那就換個目標,再繼續挑戰:有時候簡單的事情就可以讓人很有成就感,有的人去登山,有的人選擇長跑,我們也可以試試看。
  3. 一個人去遠方旅行,讓你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換個安靜的環境,可能可以讓你有新的體會與啟發。
  4. 停下來享受並珍惜「安逸」的人生,這可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的到的:
    其實,幸福是自己給自己的想法,細心去觀察、體會,享受當下就是幸福。
  5. 夢想就交給下一代,投資在家庭:
    為家庭耕耘會讓人即使痛苦還是很甘願,也是長期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家更會讓你體會「簡單也可以很幸福」。
  6. 尋找適合自己的信仰:聖嚴法師在《心安平安,你就是力量!》中說得很好:『不管信什麼宗教都一樣,有一個宗教的信仰,是我們最終、最實際的歸屬。有宗教信仰的人,對死亡、對危險,不會有莫名奇妙的恐懼。譬如信神的人,認為一切都是神的安排,輪到我倒霉時,任憑我如何擔心也沒有用。如果信佛,則認為這是因果報應,因果沒有輪到我,不需要擔心,因為根本沒有事,如果輪到我,擔心也沒有用,我又何必擔心?對於死亡,信神的人說很好,可回歸天國;信佛的人也說很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此,有宗教信仰的人,對於危險、恐懼、不安這種情緒,可以減少很多。在中國人的環境裡,因為儒家背景的關係,對於宗教信仰比較淡漠一點。但是,能培養出像孔子那樣偉大的思想修養,沒有宗教信仰也沒有關係,他本身就是一個宗教。如果尚未到達那種層次,人還是需要宗教信仰,讓我們能夠減少一點煩惱。』 (摘自法鼓山的臉書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讓我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也成就他人的幸福,為自己的成就喝采,為他人的成就讚聲。

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2012-09-10 犀利人妻最終回:幸福男.不難 (雷)


沒看過電視劇,但還是去看了《犀利人妻最終回:幸福男.不難》,影片結束之後,導演王珮華有到現場開放問三個問題,問問題的人可以獲得隋棠溫昇豪、藍天蔚簽名照三選一。三位沒人選擇溫昇豪,難道是因為劈腿的男性是不被原諒的()

談談我對三位主要角色的看法:(請反白之後再閱讀)

謝安真(隋棠)一直在前夫溫瑞凡與好朋友藍天蔚間表示自己游移不定,對於和藍天蔚的感情被胡柔依(大元)介入,迎戰的準備還是顯得慢半拍,她需要多一點果決,拖越久對所有人傷害就越深。是個超脆弱的角色。

溫瑞凡(溫昇豪)自己之前劈腿而被罪惡感給綁住,在萌萌的生日party原本準備好要再次跟謝安真求婚,也是臨陣退縮,這點真的很該死。發現謝安真對自己已經沒有愛了,自己也沒有資格留住她,最後放她去追尋自己的愛算是對自己的救贖。

王宥勝 (藍天蔚)持續等待謝安真做決定,後來還是不耐等待,選擇了積極的求婚行為,最後還是等到了謝安真。這種專情的男生似乎最受歡迎,硬要挑缺點大概就是處事不夠成熟、不太能讀出別人的心思。

感情讓人容易盲目,被人拋棄了需要的不該是「承受」,而是要繼續向前進。正如片尾說的「戀愛沒有保鮮期, 婚姻也沒有保固期」,愛情需要靠持續經營來滋潤的。

註:這部片太多人看過了,就當作寫廢文的練習還有測試反白的效果吧(臉書的網誌似乎不能改顏色)。

2012-09-10 愛與美德不是一味付出



『麗貝卡凱里自從小學2年級閱讀了有關被棄養動物的書籍後,她便將拯救流浪動物視為自己的天職。她平日積極參與動保運動,幫忙收容所的動物找到愛牠們的主人和新家。她自己也領養了5隻流浪狗,但卻發現在住所被這些流浪狗咬死。』

PTT網友對此悲慘新聞的看法

很多醫生也是自小將「為病人服務」是為自己的天職,醫學院畢業之後帶著熱血投入大科。他們平常熱心診查病人,希望病人能得到最好的醫療,雖然有時候病人和家屬不明白這點,他們也耐心解釋。但困難的是,不是每個人都聽得懂醫生在講的內容,就算不懂,有時也會說懂。狗有溫馴的也有兇猛的,人類中也有脾氣好壞、講理、不講理的各種人。

「這些狗不是她養的嗎?狗為啥要咬她?」
「可能肚子餓了吧。」
「她養一陣子了耶,她應該也很瞭解狗的需求,食物應該都有給她。」
「這種危險的狗還是不要養,不然也要加上鐵鍊或是帶嘴罩吧。」

很多犧牲奉獻的五大科醫生被告了,大家質疑為啥沒有跟病患與家屬解釋清楚風險。醫生覺得自己都說過了,當初也說懂了、願意承擔風險,還簽了同意書。病患與家屬堅持這個醫生沒有醫德、堅持要提告,除非醫生願意拿出足夠的誠意。麗貝卡可以給狗加上鐵鍊或是帶嘴罩,而醫生卻沒辦法拒絕惡質的病人或家屬。醫生被告了之後,就像被刺了一刀,這一刀刺在心裡、很痛,還要到法院回診,法院不是治療心痛的地方,還可能讓傷口更深、留更多的血。愛與美德不是一味付出,醫護人員為了保護自己,和病人與家屬之間產生了越來越遠的距離。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2012-09-09 下決定─看哲學家如何避開陷阱


A是個老爺爺,年輕時不務正業,老婆生下了女兒B之後就跑了,A只好靠少少的薪資獨自撫養B長大。B長大之後被診斷有精神疾病,但並未妥善治療或追蹤。

在某個日子,B吞了一堆不知名藥物企圖自殺陷入昏迷,之後被朋友發現,被送來急診。過了一兩天之後,B清醒了,經過在急診和精神科值班醫師會談,精神科醫師建議B住院,但不符合強制住院,如果願意住院再找他。B不肯,於是在急診大吼大叫表示要出院。A覺得他沒辦法照顧好B,希望醫師讓B住院。

急診大師來查房,A說要住院,B說要出院。
大師有以下選擇:
1.       大師決定要讓B住院 => B會持續找急診大師爭取出院。
2.       大師決定要讓B出院 => A會持續找急診大師要求讓B住院。
3.       大師再度照會精神科醫師來追蹤 => 精神科醫師可能還要一段時間才會過來,B會持續不爽,也對精神科醫師不好意思。
4.       其它。

很明顯,13都不是好的答案。
急診大師找到了其它方法:

「我們要一起做個決定,看是要住院還是要出院回家。」大師真誠地說。
「妳的決定是?」
「我要趕快出院,快讓我出院。」B怒氣沖沖的回答。
「妳決定是要出院,但是以我的立場,我會尊重精神科醫師的建議,所以是要住院。」大師跟B說完轉頭和A說:「我們一個說要住院,一個說要出院。剩下你了。」

老爺爺很無奈,因為說不過自己女兒,最後只好幫女兒辦自動離院。老爺爺沒友再找急診大師,因為是自己決定要讓女兒出院的。急診大師也很無奈,這種悲劇一再上演,但還是得尊重病人的權益。急診大師能做到的是:
1.          讓病人和家屬自己去討論。
2.          讓自己免於最糟的情況。
3.          病人也如自己所願的出院了。

Sir William Osler說過一句重要的話「醫學是一門有科學根據的藝術」,而在急診大師的帶領下,大家倒是都進入哲學的領域了。

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2012-09-08 Getting More─好吃的麻豆文旦


菊姊一向很重視健康,她知道文旦富含維生素C、各種礦物質、纖維素、酵素,可以預防便秘,對健康很有幫助。菊姊知道要到有信用保證的麻豆鎮農會買,才能安心、有保障。

菊姊到了農會市場,那邊賣的文旦是一箱箱裝好來賣的。菊姊覺得要買就要買最好的,她跟超市提出可不可以只選她要的幾顆。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市場也跟她說不可能會拆給她慢慢挑,因為已經裝好,如果拆了他們也沒辦法處理。菊姊問可不可以買還沒裝箱的,就得到了寶貴的資訊來到了裝箱的地方。

菊姊到了裝箱的工作處,她目標非常明確─「買到讓她最滿意的文旦」。她跑去一群工作人員裡,問出主任是誰,跟主任閒聊、表達自己對麻豆文旦的信賴和推崇,也表示自己想要看看文旦,一步一步向她的目標邁進。

「在這邊當主任真是厲害。」「這些文旦看起來品質就是好,這些都是要拿去農會賣的嗎?」「所以,這些文旦你們自己應該也會拿來吃吧。」菊姐跟主任說。
「對呀。」
「我每年都會專程從高雄來麻豆來買,在其它地方買的常常箱子寫麻豆文旦,但吃起來感覺就是差很多。」
「每次吃了就不會便秘了,還可以減肥耶。我可以跟你們買嗎?」
「可以呀,反正都是要賣人的。」
「那我自己拿就好,不用紙箱子裝比較環保。」
「好呀,我幫妳挑一些比較好的,妳一定滿意。」

於是主任就跟菊姐一邊聊天一邊挑選著文旦。菊姐花了一千多買了好幾袋的極品文旦,還稱讚主任熱心以及麻豆文旦的品質。主任笑得很開心,菊姊不花更多的錢買到了最完美的文旦。

菊姊巧妙了運用許多技巧達到了她的目標:
1.      確立自己的目的─買最好的文旦,並且循序漸進的邁向自己的目標,她知道大部分的人是因為自己放棄,才真的失去希望。
2.      找出對方的決策者,並肯定對方。
3.      用無形的讚美取代金錢,找出對對方重要但是自己可以輕易給予的事物去交換評價不相等的事物。
4.      因為透明的表達自己對文旦強烈的需求和瞭解,動之以情來感動對方。
5.      多年持續使用這些技巧,慢慢增加成功率。

讓我們一起「Getting More」吧。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2012-09-06 在塑膠醫院追尋人生意義


一般人總認為工作滿意度是個連續的函數,一端是非常快樂,另一端則是極端悲慘。但其實,滿意和不滿意是可以同時並存的。很多人塑膠醫院的員工對塑膠醫院總是充滿怨言,但還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持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雙因素理論(two-factor theory)可以把滿意度分成兩個因素來解釋這種又愛又恨的現象。雙因素一個是保健因素,另一個是動機因素。保健因素就是塑膠醫院給的職位、薪水、工作的穩定度、環境和管理方式。而動機因素則包含成就感、未來性。

就像之前我在《在塑膠醫院的終身學習》一文提到的,在塑膠醫院可以持續學習醫學、人際溝通、永續經營、管理、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神學、哲學與數學。在塑膠醫院持續學習中,未來將無可限量。曾聽前輩說過:「沒有來過塑膠醫院工作,就別說知道什麼叫血汗醫院。」塑膠醫院給予的工作與責任是業界之最,每次聽到別的醫院的工作量被批評為血汗、過勞,塑膠醫院的員工就會暗自竊笑,成就感自然也是無窮無盡。就是因為塑膠醫院滿足了許多員工在工作的動機因素,大家才會持續在這裡奮鬥。「要做就做最好的」是塑膠醫院的目標,也是員工成就感的驅動力。

心理學家Frederick Herzberg曾提出即使不斷改善工作的保健因素,也不會使人立刻就變得熱愛工作,頂多就是不討厭而已。塑膠醫院高層熟知此道理,因此,很少靠薪水或是其他福利來滿足員工,而是用未來性與成就感來彌補員工的怒火。日子苦歸苦,大家罵歸罵,還是以身為塑膠人為傲。

但是,身為塑膠醫院的工作也不是完美的。很多人在此一心一意追求卓越,卻不知不覺把資源分配在短期可以看到成就的工作上,分配給家人的時間卻越來越少。等到多年後,才發現在塑膠醫院為病人們奮鬥的人生不是自己所想要的,在工作上過度投資,對家庭生活的投資卻相形見絀。塑膠醫院教大家「企業永續經營」的方法,但大家常常忘記應用到「家庭永續經營」去。

從院長信箱,讓大家得到病人與家屬身上的回饋,而修正對他們需求的猜測。這正是塑膠醫院彌補我們的能力,聰明的員工將「瞭解病人和家屬的需要」應用為「瞭解家人的需要」,就以較少的時間,達到家人的諒解來平衡家庭問題。

創新大師Clayton M. Christensen教授對於「如何衡量人生」提出三個問題來給大家思考:
1.          如何樂在工作?
2.          如何與家人常保幸福?
3.          如何擁有正直的人生?

很明顯的,塑膠醫院讓員工樂在工作,也從為病人與家屬的服務中持續的作好事,確保自己的正直,剩下的就是如何分配資源到「家庭永續經營」了。時時刻刻反省這點,在塑膠醫院將給你滿足、幸福、快樂的人生。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2012-09-05 教育創造未來,而十二年國教將創造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這個問題就像大家來找碴的遊戲,給兩張圖去找到不同處,兩張圖(維持現狀、十二年國教)各自有好有壞,「倉促實施十二年國教」等同強迫你接受第二張圖是對的,但如果大家好好討論,再畫上一張正確性較高的第三張圖不是會更好嗎?或是把第一張圖慢慢修正,不是比直接換第二張安全嗎?

換個方式來解釋,政府對教育不滿意,就像一個人對臉不滿意。今天,他決定要動整形手術,但是他沒有選擇正規的整形美容醫院,也沒找專業的整形美容醫生,以減少手術的風險。甚至,連整型之後會變成什麼長相都搞不知道。家人和朋友都勸他不要這麼急著給密醫做整形,也試著建議他可以先考慮用化妝或是微整形的方式,這樣不需要透過手術,也可達到改善外觀或美容保養的效果,成本較低、風險也較小。但是他卻說整形沒得商量﹝十二年國教要如期推動﹞,都已經跟很多朋友講了,反悔很丟臉﹝教育部長蔣偉寧說:「不能失信於民」﹞。家人和朋友都很擔心,因為那個密醫前陣子才毀掉其他客人的臉﹝建構式數學的失敗﹞。

十二年國教的美意是「多元智慧、多元學習、多元成就、免試升學、成就每一個學生」。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宣導手冊裡面寫了很多正面的觀點。至於反面的觀點,多數的新聞都短短的,提供的資訊不多,但是李家同教授在ETtoday的《我對12年國教的16點看法與7疑慮》一文提出的疑慮倒是對免試升學提出很實際的問題,這則新聞很值得每個關心台灣未來的人好好參考。更切中要害的解釋,可以參考台灣連署資源運籌平台裡面的「暫緩實施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制度連署書」。

連結:
李家同教授在ETtoday的《我對12年國教的16點看法與7疑慮

稍微修改並整理了一下李家同教授的疑慮(七點刪掉一點,把兩點合併為一點,變成共五點,分三個面向)

舊制度的問題:
舊制度的改善已經正在進行,很多的學生和家長也瞭解到不一定要進明星高中,顯示改善已經慢慢的看到成果。制度完全翻新,就像是開一間牛排館,剛開始沒客人來,但是現在已經漸漸產生知名度了,卻要突然改成賣冰淇淋。

新制度的優點:
「免試入學」反而只是演變成從原本的明星學校考試競爭,變成競爭私立學校的考試競爭。就像目前的明星私立國中,變成高中版本這樣。

新制度產生的新問題:
1.      實施混材教育,將很會讀書的學生和學習得很慢的學生放在同一個教室,短期內台灣現有的師資無法同時顧及每一種程度的學生,他們未蒙其利,反而可能會受其害。
2.      對於絕大多數中等程度的同學而言,他們發現用不用功沒有多大的關係,最後到底能夠進哪一所學校,絕對不是因為程度的關係。所以,他們會比現在還要不用功,對於會不會把時間花在更有意義的事上面去學習,這部分是有很大疑問的。多元智慧、多元學習、多元成就會不會變成沒有智慧、沒有學習、沒有成就呢?考試科目的壓力的確可能會扼殺多元學習,但是如果十二年國教沒有良好的配套措施,就會變成我們大部份的學生在這十二年沒有練習把一件事做到最好,以前有考試科目可以練習,老師要顧及讓不一樣的學生有著不一樣的專精發展的機會,可能還要很漫長的時間。教育部長蔣偉寧曾表示:「不可能拿學生當實驗,十二年國教絕不是試驗,而是讓學生從考試壓力解放出來,轉為有興趣、主動學習,實驗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十二年國教只能成功。」真的嗎?我們沒有看到「必定成功的根據」,我們似乎只有看到「只能成功的口號」
3.      免試升學考慮的項目複雜無比,會使家長有無力感和不確定感,也一定會使家長感到學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合理志願序與不合理多元學習表現比序沒解決,對學生就沒有公平家長沒有頭緒,就會病急亂投醫,惡補情況不會改善,恐怕還會加劇,至少現在已經有補習班要開「健康體適能」的課程了。

舊制度的問題不會因為十二年國教的推行而有明顯改善,「免試入學」的優點也只是換湯不換藥,但是十二年國教產生的這些新問題,短期內壞處遠遠大於好處,這過渡時期的學生和家長就是白老鼠、實驗品。

我唯一看到可能比較明顯的好處,只有在很遠的未來,當學生把心力從考試規定的基本知識能力轉為更多面向的能力之後,我們台灣高學歷失業的情況可能可以獲得改善,我們少了失業的碩士、博士,但我們會有更多的勞力工作者,勞力工作者和知識工作者的比例可能可以更接近供給與需求的平衡,彌補企業界的需要。這與廣設大學的政策又互相矛盾。未來社會的趨勢是勞力工作者的比例將減少,如果十二年國教這政策計畫趕不上變化,就是失業的碩士、博士變成一堆失業的勞工,從中獲利的只有看準商機的投機者。

整形失敗將不成人形,獲利的密醫將逃之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