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

2013-01-06 科學論文的不精確性〈一〉:科學是讓人追尋真相的過程

科學方法是一種有系統地尋求知識的程序,涉及了問題的認知與表述、通過觀察實驗收集數據假說的構成與測試三個步驟。

在定義和前提不是很明確的時候,科學方法的邏輯性將遭到嚴重的考驗,形成的假說往往有所疏漏,只是科學家們沒發現罷了。當科學家不是為了追尋真相而僅為自己的學術地位或是商業利益而硬寫出論文,這時候我們更不應該照單全收,有的時候這些結論是有害的。錯誤、造假的論文只能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但是害人的程度卻與不良政客的錯誤政策相當。切記,科學是讓人追尋真相的過程,不一定就能代表真相的全貌。
新發現:啤酒罐的繁殖方法。
人為的特例破壞科學推論─假設垃圾是不落地的,我們可以從這張圖了解到啤酒瓶是靠著散播種子(啤酒蓋)而繁殖的。

路上撿到巧克力,真幸運。
忽略前提就有所疏漏─忽略油漆味和大小,僅看到這形狀若是以為是巧克力和巧克力條可能會付出悲慘的代價,也會增加急診同仁的負擔。

山豬肉不是給人吃的。
不可人云亦云─「春不老」是紫金牛科的「植物」,雖然有「山豬肉」這別名,但是通常不會給我們拿來烤也不會用來吃。

當從論文中找尋答案的同時,也需要好好思考這些論文是怎麼產生出來的。
有沒有人為因素去干擾?
結論是建立在什麼前提下?
眾多論文都指出相同的結論是不是就一定正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