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2012-11-14 醫界已經發生的未來─低薪時代將來臨


先看看新聞
今天看到從醫聲論壇轉錄出的一段網友留言:
「昨天參加台灣醫學會年度大會,衛生署表示近年目標為推出論人計酬+社區醫療群照護+家庭醫師責任制。將大量培養一般科、家庭醫學科醫師,當第一線醫療把門員。降低醫療成本,並同時降低一般醫師薪資到基本勞工的 3-4倍。首推 每人每年兩萬台幣全包醫到好。地區醫院、社區醫院、診所共同承擔該區居民。 民眾無法輕易跨區就醫。」
「老年人口密集的區域要倒大楣了。若衛生署+健保局確定立法,遊戲規則徹底改變。用最便宜的藥、最低的醫療成本才能獲利。醫師、病人團體一起苦哈哈。個人覺得健保若該倒就應該讓他倒。HMO+ Family Doctor 制度在台灣是行不通的。 回歸自由市場、自費機制,才能讓醫療業進步。

回頭看看一年多以前的新聞《健保「論人計酬」 葫蘆裡賣甚麼藥?》很早就有給醫師相關的警訊: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所長鄭守夏表示,「論人計酬」是健康保險設計的最高理想,如今能夠試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試辦成功,將是台灣健保史的里程碑。前衛生署長、現任立法委員涂醒哲也以「劃時代」來形容,若成功的話,台灣在全世界將變成真正的「健康保險王國」,而不是「醫療保險王國」!

政策永遠只解決現有問題,不會雞婆地去幫未來人想辦法
這是個很現實的議題。這樣理想的公衛政策,就理論上來說,的確可能讓目前許多台灣醫療的困境獲得部分解決。當然,這會衍生出很多新的問題,不過新問題是未來的事,政客是不會有人去顧慮這些問題的,政客只要讓這政策快速的推行成功,就可以寫進自己的自傳、回憶錄。對他們來說,改變就是做事的證明,更是最好的政績,只要說得一口好嘴,就算做壞事都可以當作貢獻。多數民眾也沒時間研究這種複雜的問題,就連大多數醫生也搞不清楚,所以顧慮也沒用。所以,問題是給少數先知來困擾的,他們注定要走在孤獨與痛苦的道路上。

新方案可以解決什麼問題呢?
那這政策可以解決什麼問題呢?首先,在一般科、家庭醫學科醫師占所有醫師很大的比例,以及民眾無法輕易跨區就醫的前提下,民眾隨意浪費醫療資源會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再來,如果一般科醫師降低薪資到基本勞工的 3-4倍之後,大概是月薪小於十五萬吧,也就是說一般科的薪水跟住院醫師其實差不多。一般科醫師所得跟住院醫師一樣多的時候,在醫學生畢業之後,本來想在外面當個一般科醫師或是家醫科醫師,過著壓力少、糾紛少的正常人生活,因為薪水少,可能就選擇到大醫院來當住院醫師奴工,雖然比較累,但是薪水可以逐步成長,雖然可能被前輩們佔住空缺,而一直升不上去,但還是有渺茫的願景,就會有更多人選擇自己真正有興趣與熱誠的科別,反正都是一樣苦。這些醫界後進們將會填補短缺的勞力需求,好處當然都被值得尊敬的大老們與政客拿光光了。多數人不支持健保倒,而健保缺錢將是無法避免的問題,總要有解決的一天,只要省錢就是好政策,台灣的醫療已經太好了,我們不需要對少數人提供更好的醫療,只要大家滿意,政客就可以藉此騙取多數選票。那些打著為民眾著想的大旗的醫界反抗者,將失去有效的著力點來對抗,扣你們的薪水,你們有意見就是沒醫德。現在的醫學生將會提供廉價的勞力來撐起台灣的新醫療奇蹟。

面對未來只能醫師選擇改變
管理學之父Peter Drucker告訴我們識別和預見「已經發生的未來」,是適應變革不可或缺的前提。他強調的是,以富於前瞻性的洞察力配合決定性的行為,將使企業與個人可以享受更好的未來。之前的新聞和最近醫聲論壇的留言,都告訴我們這些政策是「現在已經發生的未來」。

醫生該怎麼改變?
暢銷書《超譯尼采》有段解讀說得不錯:「平等背後隱藏的是欲望。老是高喊平等的人,其實內心隱藏著兩種欲望。一種是企圖將別人拉低到與自己同樣水準的欲望,另一種是希望自己能提升到與別人同樣水準的欲望。所以我們必須明辨別人叫囂的究竟是哪一種欲望。」政客的手段更是高明,藉由操弄各行各業鬥爭,藉由欲望使民眾把焦點放在把他人都拉低到最低的水準,這樣自己將得到最大的好處。醫界曾有人說過:「我們最不怕的就是競爭。」為什麼不怕競爭呢?因為自詡為菁英,所以不怕挑戰。但是經過七年以上的偉大醫學教育的薰陶下,還有多少人可以成為跨界轉行,仍保持頂尖呢?可能連以往最得意的高中課程都忘光了吧。非大老的醫師與醫學生們,你們該選擇靠忍耐來習慣這失落的環境呢?還是要選擇忍痛退出醫界或是轉向自費市場呢?或是積極一點,拋棄虛無的道德包袱,集合力量打一場艱苦的戰爭,站出來為自己的薪資發聲?要知道,降低醫師薪資和健保改革可以是兩碼子的事。醫師不需要為政客們的政績而犧牲自己的權益。

註:文章寫歸寫,懦弱的皮卡丘是不會站出來吵薪水的,多的那些錢財是身外之物,大不了離開醫界,說不定會有更好的發展,快逃吧,各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