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2012-11-01 選擇性聆聽


這個資訊爆發的時代,每個人需要接收的資訊都比幾年前多上許多,有的資訊對自己有幫助;有的資訊對自己卻是百害而無一利。不像視覺,我們可以輕易閉上眼睛來遮蔽,當我們遇到噪音騷擾的時候,卻要自己準備耳塞,有時候耳塞的效果也可能不夠,這時候就會讓人痛苦不堪。

有些事情還是不要聽到得好:
ETtoday的一則新聞《林仙保患有「重聽」貪汙收賄案全身而退》就是很好的例子:

「林益世貪汙收賄案25日偵結起訴,台北地方法院法官裁定林益世、林母沈若蘭、妻子彭愛佳和兩舅舅全被起訴,只有林父林仙保全身而退。據了解,林仙保患有重聽,當天雖在索賄現場,但距離林益世和陳啟祥很遠,不清楚他們的聊天內容。

特偵組透過陳啟祥提供的錄音檔發現,今年2月在林家高雄市鳳山住處,林益世向陳啟祥和他女友程彩梅索賄8300萬元時,林仙保和友人王建樺也在現場,因此懷疑林仙保也參與收賄案。

特偵組10月時傳喚林仙保,同樣的問題需重複好幾次他才能聽懂回答。林仙保說,年紀大了,耳朵不好,聽不清楚,當天他在看電視,林益世和陳啟祥在講話,但是距離很遠,聽不清楚他們在談些什麼。」

「選擇性聆聽」可能不一定是好或壞:
而醫療人員在和病人與家屬解釋病情時,往往和家屬心中的期待有著內容與心態上的落差。像是高風險的手術失敗,病人死在開刀房,雖然當初已經有跟家屬告知可能的風險,同意書上家屬也簽了名,仍有不明理的家屬會質疑是否有醫療疏失,甚至選擇到法院再會。醫療人員會覺得很無辜,明明都說病人的情況很危險,開刀是他們自己決定的,怎麼現在卻說「沒聽到」或「沒聽懂」。家屬也覺得很無辜,當初聽起來應該沒這麼恐怖呀,如果當初說「百分之百」會死的話,我們就不要選擇開刀了,同意書我根本沒看,簽名也不代表我同意。其實,大家都很無辜,當遇到這種生死交關的決定,家屬藉由自我欺騙來「選擇性聆聽」似乎是讓自己避免舉棋不定,藉此短暫做出決定的一種自然機制。醫療人員很無奈,但是運氣不好也只能去面對。而家屬的「選擇性聆聽」對自己可能是有好有壞,畢竟如果上了法院,判決也不一定會輸,法官也是人,誤判也在所難免,若是自己被判輸,至少也在心理上得到了宣洩。

有時候「選擇性聆聽」會讓人陷入困境:
精神科病房,常常會和個案說好,做出口頭上的行為約定,醫師希望個案能達到一定的目標的生活能力之後,期滿多少天就可以出院。像是白天不可以躺床、要多參加病房的活動、要按時用餐、要把物品擺放整齊、該丟的垃圾要丟。很多個案往往只注意到滿天數,而忽略了自己有沒有達成這些目標。

「不是滿十天了嗎?我要出院。」
「當初不是說好十天就可以出院了嗎?」

當醫護人員跟個案說明之前沒有達成要求,所以無法出院,有的個案會忍氣吞聲,但也有用自傷或是傷人的方式來鬧,搞得病房烏煙瘴氣的。這時候醫護人員只好不得已用約束的方式搭配藥物使用,來讓個案暫時穩定住自己的情緒。

「選擇性聆聽」是急診工作者必須磨練的技能:
「選擇性聆聽」需要運用高度智慧與集中力。當有人在急診惡言相向時,必須心中保持平常心,而不是情緒隨之起舞;而獲得讚美的時候,也能給予自己些許的鼓勵,這樣才可以長期在急診健健康康地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