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2012-11-03 人格,無法離線 (摘要)


作者:史丹佛大學精神科醫師Elias Aboujaoude
書名:人格,無法離線:網路人格如何入侵你的真實人生?
內容:

網路效應
人們在線上的處事方式常常會和現實的自己有所不同,但在長時間接觸網際網路之後,線上產生的人格也會對現實人格產生不一的影響。像是解離、反壓抑的個人特質,以及五種心理力量在彼此競爭:浮誇症,以為我們在網路世界能創下無窮無盡的成就;自戀症,我們經常以為自己是全球網際網路的宇宙中心;黑暗面,網路滋養我們的病態面;退化症,從我們上線的那一刻起,我們展現驚人的幼稚程度:衝動症,許多網友過著一種以衝動為導向的生活方式。當我們坐在網路瀏覽器前,以上的轉變與斷裂就會發生在我們的自我身分上,這正是「網路效應」。

解離現象
解離現向,定義為思緒與行為的正長整合過程被擾亂,無法順利成為意識與記憶的一部分。無意識地網路瀏覽,沒有事先考慮或計畫,沒有時間意識或任何現實生活的憑據,是我們這個世代最普遍的解離症狀。

反壓抑
線上人格往往和現實人格比較起來壓抑變少了,比起與人面對面的時候,更容易把想法付諸行動,且行動的強度會更提高。因為網路這種媒介具有匿名性、隱密性、人與人之間的疆界喪失,且網路空間中毫無真正的階級制度,所以更加助長線上的反壓抑特質。

浮誇症
網際網路變成實現每個遠大目標的必要手段,我們幻想的事、我們希望實現的事都得走上網路這條共同道路。我們堅信虛擬世界可以幫自己抵達目的地,因此我們不知節制得理直氣壯:就算我們的線上探勘行動既昂貴又耗時,甚至還有道德法律的問題,至少我們可以把它合理化,說成是追尋完美的過程。

自戀
網站是自我推銷的完美通路,每個人的網頁強力主打精心修訂的自傳資料、討人喜歡的照片、大量而淺薄的網路人際關係,目的是暗示自己受歡迎的程度。網際網路鼓勵人們追逐財富、健康與幸福的夢想─每樣東西似乎都只需要滑鼠一點─它也促成了自我扭曲與妄想,為提升線上自我、甚至達到完美境界,因而全面地歪曲自己的身分或某部分的自我。隨著科技解放我們的分身人格、促成否認現實的類精神病症狀,我們之中有愈來愈多人開始扮演起上帝,上帝本身就是最高層次的自戀。

黑暗面
網路讓人們可以更隨心所欲拋開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而快速剔除我們的和善與禮節。我們的線上人格具有反社會與攻擊性的傾向,我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負面的情感與衝動,幾乎不用擔心超我與任何其他權威者的懲罰,也沒有明確的法律或道德邊界能夠圈住我們。

衝動
線上賭博與購物的研究報告指出人們的自我控制正逐漸鬆弛,當這些古老的活動進入虛擬賭場與虛擬市場,衝動也隨之增強。因為網路,賭博與購買過量商品成為毫不困難且自動化的動作,我們不再有機會用理性說服自己。

退化
因為丟進網路世界中的文字缺乏肢體語言、聲調與臉部表情的脈絡,也因為我們太急著用老法子提供這些脈絡─也就是用解說的方式─於是人們訴諸簡單的圖畫,讓脫離實體的文字,重新聯結上說話的實體以及作者的心情狀態。網路語言最終極的效應,可能是讓現實世界的人之行為舉止開始變得孩子氣、沒耐心、追求即時滿足,就如同網路語言在虛擬世界中完美呈現的一樣。

性與愛的重新丈量
網路很自然地導致戀愛中的人們更願意冒險,有些行為通常會因為常識或恐懼因素而止步或放慢,但現在人們更敢身體力行。研究指出,30%的女士在首次與網友會面時就發生了性關係,而且77%的人沒有使用保險套。

知識的錯覺
網路改變閱讀的本質,讓我們對文字的複雜性失去耐性,覺得不值得用金錢或其它方式支持,我們再也不覺得有必要追求它、堅持它。網路讓許多人學得越來越廣、卻越來越少,使我們最終變成一竅不通的萬事通。

網路成癮
網路上癮的定義爭議不斷,治療至今依舊難以捉摸,但是網路還透過更多細微難辨的方式影響我們之中的非上癮者,我們其他人也不該就此誤以為自己免疫了。

隱私的終結
網路正在為我們的生活留下詳盡而難以磨滅的紀錄,對我們的心理自主權、對自己聲譽與資產的掌控全以及對文明本身,這些紀錄似乎都構成威脅。我們正是進入人類歷史中充滿偏執猜疑的一刻。

本書目標
網際網路已徹底地、不可挽回地改變我們的工作、遊戲、觀看世界、彼此聯繫的方式。作者試著將網際網路造成的心理轉變整理後交到讀者手中。希望藉此讓讀者上網的態度變得更有自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