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2012-10-18 感冒要不要看醫生?該不該掛急診?

據說來源是新加坡政府

在搶救急診室的臉書看到這樣的一個圖。這個圖是說一旦罹患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如果沒有圖中所列的症狀時,是不需要看急診的。

當你跟民眾解釋這些訊息,他們常見以下的回應:
「我朋友、家人也是都去看急診呀,急診比較快。」
「既然我已經來了,那要不要打個點滴觀察看看?」
「每次去看診所都不會好,上次也是這樣,來你們塑膠醫院看,很快就好了,一定是這邊的醫生比較高明。」
「等到那些症狀出來之後,那不是快死了嗎?你要我等到要死了才看嗎?你這樣有沒有醫德呀?」

但其實這些回答很令人玩味。告訴了我們因為就醫所花費的成本太低,民眾普遍不重視「應該的選擇」。因為與其去瞭解「什麼時候該掛急診」,還不如有問題就直接去大醫院掛急診,這樣可以把自己的心力與時間投資在自己比較重視的人事物上。因為不重視,所以自然就容易犯下邏輯的錯誤。就像是不算分的考試,大家比較不會去認真準備,甚至連作答都隨隨便便。

「我朋友、家人也是都去看急診呀,急診比較快。」這句話就是受到「社會認同」給影響,人們當自己行為舉止跟周遭人相同時,就會認為該舉止就是對的。當愈多人都因為相似的理由而掛急診時,這想法也就根深蒂固地讓人相信。但是,就算有兩千三百萬人主張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就變成對的。

「既然我已經來了,那要不要打個點滴觀察看看?」從機率來看,急診室是高傳染的危險地帶,本來沒有病的都可能在這邊觀察到變成有病。但是人們因為已經來了,等同已經投資一些成本在就醫這件事,因而持續為此加碼。就像在某檔股票上被套牢,就會把它抱得愈緊。這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謬誤」。

「每次去看診所都不會好,上次也是這樣,來你們塑膠醫院看,很快就好了,一定是這邊的醫生比較高明。」則是「確認偏誤」加上「現成偏誤」。「確認偏誤」就是將新資訊解釋成合乎既有理論、世界觀或信念的傾向。而「現成偏誤」就是藉助一些易取得的現成例證,為自己描繪出一幅世界圖像。病人之前的感冒可能剛好在看完之後好轉,剛好上次就來到塑膠醫院看,就誤以為是塑膠醫院看好的,但其實有很大可能是不看也會自己好。有了上次可能的錯誤經驗,可能就造就許多人一有小症狀就直接到塑膠醫院急診報到的習慣。

「等到那些症狀出來之後,那不是快死了嗎?你要我等到要死了才看嗎?你這樣有沒有醫德呀?」這句話除了可以看得出來病人的不友善之外,也可以看得出他對感冒的焦慮程度非常的高,即使病況變糟的可能性非常低,但是為了追求零風險,他們不明白自己過分的浪費自己的時間與醫療資源。只有零風險才能治好她內心的恐懼,這就是「零風險偏誤」。

當過多的病人造成急診爆炸,急診醫師的判斷力就很難維持在高檔,也跟著病人與家屬犯下了「行動偏誤」,當遇到判斷力不足的時候,內心就會有股想要採取行動的衝動,加上有時候病人與家屬的推波助瀾(或是威脅?)而對病人做出過多的檢查,這就是所謂的「防衛醫療」。

因此,在急診工作除了像是當勞工之外,也要有強大的邏輯能力,減少自己的謬誤之餘,也要當起邏輯小老師,耐心與病人及家屬好好地解釋病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