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2012-09-06 在塑膠醫院追尋人生意義


一般人總認為工作滿意度是個連續的函數,一端是非常快樂,另一端則是極端悲慘。但其實,滿意和不滿意是可以同時並存的。很多人塑膠醫院的員工對塑膠醫院總是充滿怨言,但還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持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雙因素理論(two-factor theory)可以把滿意度分成兩個因素來解釋這種又愛又恨的現象。雙因素一個是保健因素,另一個是動機因素。保健因素就是塑膠醫院給的職位、薪水、工作的穩定度、環境和管理方式。而動機因素則包含成就感、未來性。

就像之前我在《在塑膠醫院的終身學習》一文提到的,在塑膠醫院可以持續學習醫學、人際溝通、永續經營、管理、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神學、哲學與數學。在塑膠醫院持續學習中,未來將無可限量。曾聽前輩說過:「沒有來過塑膠醫院工作,就別說知道什麼叫血汗醫院。」塑膠醫院給予的工作與責任是業界之最,每次聽到別的醫院的工作量被批評為血汗、過勞,塑膠醫院的員工就會暗自竊笑,成就感自然也是無窮無盡。就是因為塑膠醫院滿足了許多員工在工作的動機因素,大家才會持續在這裡奮鬥。「要做就做最好的」是塑膠醫院的目標,也是員工成就感的驅動力。

心理學家Frederick Herzberg曾提出即使不斷改善工作的保健因素,也不會使人立刻就變得熱愛工作,頂多就是不討厭而已。塑膠醫院高層熟知此道理,因此,很少靠薪水或是其他福利來滿足員工,而是用未來性與成就感來彌補員工的怒火。日子苦歸苦,大家罵歸罵,還是以身為塑膠人為傲。

但是,身為塑膠醫院的工作也不是完美的。很多人在此一心一意追求卓越,卻不知不覺把資源分配在短期可以看到成就的工作上,分配給家人的時間卻越來越少。等到多年後,才發現在塑膠醫院為病人們奮鬥的人生不是自己所想要的,在工作上過度投資,對家庭生活的投資卻相形見絀。塑膠醫院教大家「企業永續經營」的方法,但大家常常忘記應用到「家庭永續經營」去。

從院長信箱,讓大家得到病人與家屬身上的回饋,而修正對他們需求的猜測。這正是塑膠醫院彌補我們的能力,聰明的員工將「瞭解病人和家屬的需要」應用為「瞭解家人的需要」,就以較少的時間,達到家人的諒解來平衡家庭問題。

創新大師Clayton M. Christensen教授對於「如何衡量人生」提出三個問題來給大家思考:
1.          如何樂在工作?
2.          如何與家人常保幸福?
3.          如何擁有正直的人生?

很明顯的,塑膠醫院讓員工樂在工作,也從為病人與家屬的服務中持續的作好事,確保自己的正直,剩下的就是如何分配資源到「家庭永續經營」了。時時刻刻反省這點,在塑膠醫院將給你滿足、幸福、快樂的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